第十六讲 蒙古族
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跨界而居的民族,千百年来,蒙古族过着“逐水草而迁徙”的游牧生活。蒙古族最早发祥于中国北部地区的呼伦贝尔草原(即额尔古涅坤山脉与克尔伦河沿岸一带)主要生活在中国、蒙古人民共和国(190万人)、俄罗斯(67.7万人)等地。
一、民族文化背景述略
人口分布:中国的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、北京和东北的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,西北的青海、甘肃、新疆、宁夏以及西南的云南、四川等地。人口为4806849(1990年)。
民族称谓:蒙古族肇始源于古代望建河(今额尔古纳河)流域一带的“蒙兀室韦”(一个部落)。13世纪初,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(一个部落,始见于唐代)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落,逐渐形成了“蒙古”这个新的民族共同体。
宗教信仰:蒙古族历史上多信奉萨满教。13世纪初一部分融合为蒙古族共同体的部分人信奉景教,蒙古统治家族中的个别人也接受了景教的信仰,但其影响较为局限。13、16世纪,宁玛派、格鲁派喇嘛教先后传入蒙古宫廷,其后逐渐成为支配全蒙古族人民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的唯一宗教。
语言文字: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,其中又可分为内蒙古、卫拉特、巴尔虎-布里亚特3种方言;历史上曾使用畏兀儿字母拼写蒙语,也曾在(一时)通用“八思巴文”、(一地)通用“托忒”。现通用文字为(13世纪初3搠吉斡节儿)用回鹘字母创制并经本民族语言学家多次改革、规范的蒙古文。
文学艺术:蒙古族的文学艺术均较为发达,在蒙古族民间,历史以来均流传着大量深受人民喜爱的故事、诗歌、传说的等作品,例如《格斯尔传》、《云游僧的故事》等。其它文学、艺术形式例如“好力宝”说唱、马头琴演奏等也在蒙古族民间喜闻乐见。此外,明代以来无论其历史、宗教、语言、医学、天文、地理等方面,均为祖国大家庭的科学、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婚葬习俗:蒙古族实行一夫一妻婚姻家庭制度,一般同姓不婚。历史上,子女婚事多由父母包办。通常儿子结婚后需要于父母分居,另立门户。父母所住的蒙古包及附属什物,习惯上由幼子继承。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;现在,蒙古族的婚姻已由父母包办变为男女自由选择配偶,蒙古族一般时兴土葬、火葬和“野葬”。
衣食住行:“蒙古族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,束以腰带,通常着高可及膝的长筒皮靴。有的男子多戴蓝、黑、褐色帽或束红、黄色头巾;女子盛妆时戴银饰点缀的冠,平时则以红、蓝色布缠头。他们现在的服装式样和鞋子已有较多的改进;蒙古族牧区多以牛、羊肉及奶食为主,粮食为辅;农区则以粮食为主,辅以奶食或肉食和蔬菜。普遍嗜饮砖茶;蒙古族牧区多住容易拆搭、便于搬运的蒙古包。这是长期适应草原游牧生活而形成的,以圆形围壁和伞状顶架组成,外部覆以毛毡(通常高约七、八尺,直径约丈余)住室。在定居的地区,部分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出现了外形与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结构住屋;农区则多已住汉式平房,并且聚为村落;历史上,男女老幼都善于乘骑,出行不论远近,均以马代步。现今交通便捷。”
二、民间音乐赏析
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、宗教音乐、宫廷音乐三大类别。蒙古族民间音乐按音乐体裁又可以分为民间民歌、民间器乐与乐曲、歌舞音乐、说唱音乐、戏曲音乐五种。
(一)民间歌曲
蒙古族民间歌曲是其传统音乐中最丰富、且流传最广的民间音乐形式。由于蒙古族居住地域的辽阔、民族支系的庞杂等原因,使得其民间歌曲较少又统一的称谓。但历史以来,蒙古族多依据自己对民歌的诠释理解并命名歌名。总的看,蒙古族民歌按“音乐内容或性质”分为“图林·道”(在重大场合唱颂的长调歌曲及有部分宗教信仰内容的“礼仪歌曲”。)和“育林·道”(指长调之外近似短调风格的“其它歌曲”。)两大类别类;依“题材内容”可分为狩猎歌、牧歌、赞歌、思乡曲、礼俗歌、短歌、叙事歌、摇儿歌和儿歌;按“音乐特点”又被分为长调(乌日图道)、短调(宝格尼道)、混合调(贝斯日格道)、宣叙调(亚日亚道)等四种;如再按照“音乐色彩区”又可被反为巴尔虎——布里亚特、科尔沁——喀尔沁,察哈尔——锡林郭勒,鄂尔多斯和卫拉特——阿拉善。按此以最为常见的“音乐特点”分类法为准。
1.“乌尔汀哆”(长调)
指蒙古族民间音乐中无固定节拍、节奏循环规律,气息宽广、悠长,演唱节奏相对自由、即兴的歌曲。其中亦有“宫廷之歌”的含义(详见包·达尔汗《蒙古音乐术语urtu in daguu(乌尔汀哆)辨释》,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“首届论文评选”获奖论文。))。是蒙古族传统音乐中最具典型意义、最具代表性以及专业性的演唱形式。“对蒙古族民歌的各个领域(颂歌、宴歌、思乡曲、婚礼歌、情歌乃至器乐曲),均产生了巨大影响。”此类歌唱通常以赞美草原、夸耀骏马、热爱生活、憧憬幸福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。
《园骝马》(女·阿拉坦贝贝格)
《长调》(女)图瓦
长调通常可在多种场合演唱。其演唱具有装饰音极为复杂、同一长音颤动(男性-颚颤音、女性-喉颤音)频繁、“腔多字少”等特点。在曲式结构方面,一般均为上下乐句的段落结构。也有的“带有再现意味的二部曲式、三部曲式以及多段体的联句结构,在草原牧歌中也较为常见。”
《矫健的骏马》(男·扎格达苏荣)
《长调》(男)图瓦
2.“宝格尼道”(短调)
蒙古族民间具有明确节拍、节奏循环规律,演唱是时快速相对较快的歌曲。是蒙古族民间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。也是其数量最多、内容最为丰富的歌曲形式之一。主要流传于内蒙古哲盟、兴安盟以及鄂尔多斯高原一带。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表现爱情生活的《森吉德玛》、《达古拉》、《小情人》,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《引狼入室的李鸿章》、《独贵龙》、《反日歌》,表现民族英雄的《嘎达梅林》等。
《森吉德玛》(金花)
短歌通常以上下乐句所构成的方整性乐段为主,并且也有部分以3句、5句乃至更多乐句构成的大型乐段结构;此类歌曲一般都具有较多舞蹈性特征(较多场合用于为民间舞蹈伴唱),常见节拍形式有2/4、4/4、6/8以及一些混合节拍。
《达古拉》(阿拉泰)
3.“贝斯日格道”(混合调)
蒙古族民间介乎于长调、短调之间的(《元史》称“中长调”)民歌形式。混合调是蒙古族民间最为流行的演唱形式之一,也是长调与短调相互影响、渗透的产物。
此类民歌节拍、节奏较为规律,曲式结构也较为方整,通常只在某些可停留的音上稍工作自由延长。
4.“亚日亚道”(叙事歌)
指近代在蒙古族聚居的农区产生、发展起来的,具有吟诵、朗诵性风格的音乐形式。歌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蒙古族早期的民间史诗、祝词与赞词等。较为著名的作品有英雄史诗《嘎达梅林》、《英雄陶克图之歌》,爱情悲剧故事《诺丽格尔玛》、《达那巴拉》,反对宗教束缚,向往世俗生活的《东克尔大喇嘛》、《宝音贺希格大喇嘛》等。此类曲调简短、方整,与语言的结合极为密切,均为(用四胡或马头琴)自拉自唱。并且还将适时地加入故事情节、人物评述等道白。
《达那巴拉》(阿拉泰)
此种歌曲的旋律一般起伏较小,常以四、五度音程为基础较。较多使用同一音高连串反复后再接另一音高的演唱方法。常用以吟唱史诗、祝赞词、博曲和乌力格尔的某些段落(详见斯仁·那达米德:《蒙古族传统音乐》,载田联韬主编:《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》第182页,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,2001.10。)。此外,蒙古族民歌中较为著名的还有礼俗歌(婚嫁、丧葬);思乡曲(较为著名的有《母子歌》、《阿莱钦伯之歌》、《白色骆驼羔》、《旷野中的莲松树》、《诺文吉娅》;摇儿歌和儿歌(较为著名的有《蛤蟆调》、《嬉戏歌》等。
5.“潮尔”
蒙古族民间较多在那达慕、重大节日礼庆、公共聚会等特定场合演唱的多声部歌曲。一般可分为独唱(一人发出两个声音)、齐唱(一人领唱)、重唱(一人唱高音、一人唱固定低音)等。
《潮尔》(图瓦,独唱)
《潮尔》(图瓦,合唱)
“潮尔”是蒙古族仅有的一种独特的异常方式:在演唱者发出粗犷的固定低音的同时,在此音上再唱出清亮、美妙的泛音旋律,从而形成奇妙的“二声部”。通常,有的民间艺人在演唱的同时,还利用马头琴伴奏,偶尔形成短暂的“三声部”。
(二)民间器乐
蒙古族民间乐器主要有马头琴、四胡、三弦、笛、雅托格(类似汉族筝)、好毕斯、托甫秀尔、林布、冒顿·潮尔以及文献上记载的弹拨乐器胡拨(即火不思)等。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马头琴、四胡、火不思。此外,在蒙古族宗教音乐使用较为平凡的乐器还有唢呐、大铜角等。
1. 马头琴
马头琴是元代以来就广泛流行于蒙古族地区的拉弦乐器。民间传说其在先均用马骨、马皮、马尾制作而成。时至今日,它仍然是最能体现蒙古民族气质、文化内涵、音乐色彩的民间乐器之一。从总体上看,马尾弓毛、马尾琴弦、梯形共鸣箱、琴杆顶端均雕塑马头或鳌头,以及弓在两弦之上(不在弦间)拉奏等是马头琴最大(共同)的特点。
《马头琴》(独奏)
马头琴的音色因其圆润、委婉、如歌如述的个性而极富感染力。它不仅能表现凄婉、含蓄的情绪,亦可演奏明亮、高亢的旋律,同时还擅长表现蒙古民族坚韧、刚毅的民族个性。如今,马头琴依其结构类型、演奏方法、风格特征等的不同,可分为:
“潮尔”——流行在内蒙古东部科尔沁草原。早期主要用于“潮尔奇”(民间潮尔艺人)唱诵英雄史诗(例如《英雄叙事曲》)、好来宝、汉族小说(例如的《三国》、《西游记》)、的伴奏,其代表人物为色拉西等;
晚期逐渐成为专门用于独奏、伴奏和合奏的乐器。其代表作品有《木色莱》、《朱色莱》、《八雅龄》、《英雄陶克陶呼》、《天上的风》等。
“黑力”——流行于察哈尔、锡林郭勒草原。其最大特征为张马皮或羊皮、上窄下宽的共鸣箱。主要用于独奏、伴奏和合奏。传统曲目有《阿斯尔》、《黑走马》等。
“伊克利”——流行于新疆蒙古族居住区。其最大特征为张蒙鱼皮的半梨型共鸣箱。自古以来就是一件既可以独奏、伴奏,又可以自娱自乐(独奏、伴奏)的乐器。传统曲目有《布勒吉木尔》、《加丝拉布尔》等。
“冒仍胡尔”——现今流传、使用最为广泛的“马头琴”,亦可成为现代或改良马头琴。其形制、结构均类似于“黑力”。其最大特征为张马蟒皮或贴桐木板共鸣箱。主要用独奏、伴奏、合奏、交响合奏。传统曲目有《鄂尔多斯的春天》(桑都仍)、《万马奔腾》(齐·宝力高)、协奏曲《草原音诗》(辛沪光)等。
2.“胡尔”(四胡)
即四胡,蒙古族弓弦乐器。广泛流行于科尔沁等绝大部分蒙古族地区。“胡尔”形制与二胡较为类似,大致在“两百多年前开始流行于蒙古民族之中”,张四弦、马尾弓,主要用于独奏、伴奏和合奏。艺人说书时的伴奏(边拉奏边用弓杆敲击琴筒,强调节奏、气氛)。较为著名的传统曲目有《八音》、《阿斯尔》等。
《胡尔》(独奏)
3.火不思
又名“胡拨思”、“浑不似”、“吴拨似”、“何必斯”、“琥珀词”等,均是土耳其语(qobuz)的译音。火不思曾主要流行于西亚及中国的新疆、内蒙古一带,据《元史·礼乐志》载:“火不思制如琵琶,直颈5品,有小槽,圆腹如半瓶榼,以皮为面,四弦皮絣,同一孤柱。”此外,历朝汉文史志都对其有过不同的记载,例如宋代俞琰的《席上腐谈》、陶宗仪的《辍耕录》,以及明代沈宠绥的《度曲须知》、清代的《大清会典图》等。杨荫浏以及日本学者林谦三、田边尚雄、岸边成雄诸先生的研究结果认为,此件乐器的产生及传入均与阿拉伯人有关,极有可能是蒙古军队中的回回军进入中国时携入的乐器。
(三)舞蹈音乐
从目前相关的文献(例如1240年成书的《蒙古秘史》)、考古发现(例如凿刻于新石器、青铜器时代的阴山崖画、乌兰察布崖画)、历史文化遗存(例如“查干额利叶”-“安代”舞)等中我们可得知,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。在蒙古族中流传的民间舞蹈多为歌舞(歌与舞的结合)或诗歌乐舞“四位一体”的艺术表现形式。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安代舞、筷子舞、盅子舞、鄂尔多斯舞以及布里亚特舞、萨布日登舞等。
1.安代舞
蒙古语称为“查干额利叶”,主要流行在内蒙古的哲盟、辽宁阜新、黑龙江郭尔罗斯等地(县),距今有近300百年的历史可寻。安代舞早期为萨满教(巫术)为驱赶病魔、乞愿民众康复而跳的集体舞。此种舞蹈一般采用“慢—中—快”的节奏律动,并且在齐唱、领唱或两者交替的短调歌曲中展开。
2.盅子舞
亦称打盅子,主要流行在伊盟,是一种由男性艺人在节日欢宴时表演的独舞。是一种“手在舞、腰在扭、眼跟手、脚步稳”的典雅、优美舞蹈。此种舞蹈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三弦、扬琴、四胡、笛子等。曲调较多采用当地流行的民歌,例如《金盅》、《敖门代来》等,采用2/4、4/4拍节奏。
3.鄂尔多斯舞
即产生、流传于内蒙古西部伊盟鄂尔多斯蒙古人当中的男性传统舞蹈。一般在喜庆节日里由单人表演。其中较为典型的是“筷子舞”。此种舞舞蹈通常需要舞者右手执一把筷子,并且采用半蹲姿势,边唱边舞同时用筷子敲击全身的各个部位(例如掌、肩、腰、腿)或地面。其伴奏乐器也采用三弦、四胡、扬琴、笛子等。音乐有抒情、热烈两种类型。
《鄂尔多斯舞曲》
(四)说唱音乐
蒙古族说唱艺术源远流长,最早可见诸《蒙古秘史》中的“把话”。其音乐形式多样,内容丰富,具有较强的吟诵性。流传至今的有“陶力”(史诗)、好来宝、乌力格尔等。
1.“陶力”(英雄史诗赞)
主要流行在新疆、内蒙古东部(科尔沁——喀尔沁)的蒙古族中,是蒙古族说唱艺术中较为古老的形式之一。“陶力”主要在“潮尔奇”(说唱艺人)、“江格尔奇”(专门唱诵《江格尔传》的艺人)或为数不多的民间说唱艺人中传承,较为著名的有内容冗长、结构庞杂的《江格尔传》、《格斯尔传》《勇士谷诺干》等;内容较为短小的传统赞词、诗歌、叙事诗甚至民间故事等。同时它也是蒙古民族中最为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之一。其表演通常用
甫秀尔边弹边唱,有的艺人也较多采用徒歌形式进行。其音域较窄、节奏工整、具有较强的宣叙性,常用宫调式和徵调式。
2.“好来宝”
主要流传于内蒙古东部地区,从其表演形式看可将其分为单口、对口两种。前者通常由艺人陪以四胡自拉自唱,后者则由两人联袂表演(没有伴奏),蒙古语称“岱日勒查”(相互联词),通常是彼此考问知识,带有(语言、智力、反应)等方面的即兴竞技特征,直至决出胜负为止。好来宝常用的曲调有10余首,但往往一部优秀的好来宝往往只用一首曲调。
3.“乌力格尔”
即蒙古说书。大致产生于19世纪内蒙古东部原卓资图盟(今辽宁省朝阳、阜新一带)半农半牧地区发展后,逐渐流行于哲盟、昭盟、兴安盟一带传播。乌力格尔通常由“胡尔奇”(四胡演奏者)手持低音四胡自拉自唱(带有念白)。内容除蒙古族长篇叙事诗《格斯尔传》、《青史演义》外,主要以演唱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红楼梦》等汉族古典小说。经多年发展、积累,曲调的安排形成了一定的规律。常见的顺序是:《序曲》、《叙事曲》、《间奏曲》、《行军曲》、《受难曲》、《打仗曲》和《收尾曲》等。
(五)戏曲(蒙古剧)音乐
与蒙古族其他音乐形式相比较,蒙古剧纯粹是一新兴的民族戏曲形式。大致产生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辽宁省阜新蒙古自治县。
其最早渊源于蒙古族传统的民歌(尤其是叙事歌)、“乌力格尔”(说唱音乐)、好来宝曲调及流传于昭乌达盟一带的民间小型讽刺歌剧,因而,其题材与内容带有较为强烈的民间性,例如较为著名的《乌云其其格》、《云良》、《参姑娘》等均属此类。蒙古剧伴奏音乐也分文场和武场。器乐演奏的曲牌有[序曲]、[幕间曲]、[上下场音乐]、[做戏音乐]等。
三、宗教音乐赏析
蒙古族的宗教音乐主要有“博”(萨满)教音乐、喇嘛教音乐两类。
1.“博”(萨满)教音乐
“博”即男萨满之意(属父系社会的产物),与“乌达根”女萨满(母系社会的产物)相对。在蒙古语中,萨满教被称为“博希幸”(最早可见诸《蒙古秘史》),即博教之意。蒙古博以“翁古达”和“赛胡斯”为崇拜偶像,并且与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播其教义。从业者平时在家务业,做法行博时往往充当人神间的中介角色,代表神界为信徒们捉鬼、驱邪、消灾、解厄;代表信众向神界乞福、求寿、护袏人畜平安。
2.喇嘛教音乐
众所周知,元代以后,蒙古族改信喇嘛教。世祖忽必烈不仅将萨迦派宗师八思巴封为“国师”,还诏书全国将藏传佛教定为“国教”。从此后,藏传佛教音乐均由藏区源源不断地输入蒙古族地区。目前为止,蒙古族此部分宗教音乐(例如诵经调、乐器、演奏方式等等)均与西藏相同。但也有些寺院的则吸收、融合了部分蒙古族、汉族音乐文化的元素,从而也呈现出了其多元文化的某些特征。
四、宫廷音乐赏析
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(例如汉文史志、古代壁画等)和流传至今的相关资料分析,蒙古族的宫廷音乐可分为文献记录的、民间流传的两部分。
1.文献记录的宫廷音乐
元朝承袭的宫廷礼仪主要“近取金宋,远法汉唐”。其乐队规模较为庞大,此方面的记载主要见于《元史·礼乐志》。关于乐器,其中载有:火不思、云王敖、雅托格(即筝)、胡尔(胡琴)、琵琶、方响、龙笛、头管、笙、箜篌、箫、戏竹、鼓、杖鼓等。其中有的乐器时至今日时仍然保留在蒙古族民间例如筝、胡琴等;关于乐曲,目前学术界相对认同硕德闾奉命创作的《白翎雀》(十四弦筝独奏)与《海青拿天鹅》(琵琶独奏曲)。关于音乐形式方面,文献记载主要有宫悬乐、登歌乐,有关此方面的印证见诸相关的壁画。
2.民间流传的宫廷音乐
主要指目前仍然流传的潮尔·道《圣主成吉思汗》、《升起的太阳》以及《阿斯尔《辽阔的草原》等;也有人认为,“不论是元代的还是元代以后的蒙古族宫廷音乐,尚待进一步搜寻挖掘、探索研究。”
五、创编作品《赞歌》赏析
《赞歌》是1964年为音乐舞蹈史诗《东方红》而创作的。此首歌曲是胡松华(1932-- ,北京人,满族,歌唱家。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,先后在中央民族歌舞团、中央民族乐团担任独唱演员,创作、改编和演唱了大量少数民族风格的歌曲。)据蒙古族著名歌手哈扎布所演唱的民间歌曲素材(长、短调)创作而成。歌曲演唱中采用了蒙古族传统的颤音演唱技巧,令人回味无穷。
《赞歌》在蒙古族民间,一般在那达慕大会或其他公共集会、庆典活动等特定场合演唱。涉及内容广泛,曲调简洁有力,节奏规整鲜明,较少华彩性装饰音。旋律的起伏不如草原牧歌大。例如上例《赞歌》中的第二部分。
《赞歌》(实例赏析)
1.创作背景介绍
2.民间音乐素材寻根
3.不同演唱、表演风格鉴赏
第十六讲掌握要点:
1.简述马头琴的流布与分类
2.“乌尔汀哆”(长调)演唱风格与基本表现内容